元芙芙 作品

第三章

    

-

接下來的話他雖然不曾說出口,可江奉容也已經懂得他的意思,便福了福身,道:“那臣女便先告退。”

說罷,聽得隋止輕輕“嗯”了一聲,她便垂首退出殿外。

***

漪春殿。

少女的裙襬攏起,露出一截瑩白如玉的小腿,芸青正藉著燭火的光亮從那血肉模糊的傷口中挑出碎瓷片來。

隋璟往江奉容身上砸的那一下,不僅在她身上留下一片烏青的痕跡,更是在那瓷瓶在她腳邊碎落一地之時,有數不清的碎瓷片刺入了她的小腿處。

隻是傷口儘數被掩在裙襬下,她又強忍著疼痛佯裝無事發生,自然就無人察覺了。

等到了漪春殿,芸青攏起她的裙襬,瞧見那一片模糊的血肉,瞬間紅了眼,這傷勢如此嚴重,可小姐一路從宣慶殿走出來,卻是連扶也不曾讓她扶一下,竟是不露痕跡地走了回來。

可芸青也並未說什麼,隻默默取了傷藥過來,又用工具小心翼翼地將那些碎瓷片從血肉中挑出,這個過程無疑是最為折磨人的,可半個時辰過去,芸青卻不曾聽見江奉容喚過一聲疼,她忍不住抬眼看向江奉容,瞧見她蒼白臉色的一瞬,聲音裡也禁不住夾雜了哽咽,“小姐,疼不疼啊……”

江奉容卻隻輕輕搖頭,“不過是些皮外傷罷了。”

比起腿上的傷勢,此時的她心中更為憂慮的,顯然是宣慶殿那邊的景象。

太子既是拿出那副陣仗來,大約是當真要將隋璟送去西山大營曆練,可若是此事被謝皇後知曉,她疼得跟眼珠子似的兒子就這樣被送去西山大營那種地方,定是不會輕易罷休。

到時候那謝皇後不敢尋太子的麻煩,少不了會因著這事遷怒到她身上。

思及此處,江奉容的心不由有些發沉,可到底無法,隻得行一步算一步罷了。

此時永祥宮中燭火通明,冷風從半開的窗扇中灌入,捲起的碎雪融作水珠,沁入織錦的地毯上,很快消失不見。

殿內並不安生。

因著隋止刻意瞞了訊息,所以直至入了夜,謝皇後方纔得知此事,而到了這會兒,隋璟早已被送出宮去。

謝皇後聞聽此言,幾乎要暈倒過去,可還是踉蹌著要去見聖上。

底下人知曉此事再去央求聖上也是無益,但卻也不敢阻攔她,隻能攙著她頂著一路風雪趕往明宣宮。

等行至明宣宮門口,謝皇後原本端莊的髮髻已經有些淩亂,連華貴的衣袍也被混著汙泥的雪水濡濕,她急促地喘息著,顯然已經疲累不堪,可腳步卻片刻也不曾停下。

隻是依舊被守在殿門前的太監攔下,“娘娘,陛下已經歇下了。”

謝皇後抬眼往殿內瞧去,裡邊燭火未熄,甚至隱約還能聽見有人說話的聲音,心頭湧上一陣火氣,責問道:“李沛!你敢如此糊弄本宮?”

“奴纔不敢。”李沛依舊垂首而立,聲音淡淡道:“奴才隻是依照陛下的吩咐辦事。”

謝皇後聽出李沛話裡的意思,臉色不由蒼白了幾分,可想起已經被送往軍營的隋璟,還是咬牙上前一步,儘可能緩和了語氣道:“還請李公公幫忙。”

李沛神色未變,道:“娘娘何必為難奴才,況且娘娘此時即便見了陛下,也未嘗是件好事,畢竟陛下是否會因為娘娘之言而轉變心意,您其實也並非不知,又何必再徒惹陛下煩憂,反而讓陛下對三殿下更是厭棄呢?”

李沛此言雖然不好聽,但卻不曾說錯。

聖上膝下除卻早夭的大皇子外,便唯有太子隋止與三皇子隋璟兩個孩子,按理來說,對隋璟這個小兒子,即便不疼愛,也絕不至於厭棄,可偏偏聖上對他卻是極為不喜。

這便與謝皇後這個生身母親有些乾係了。

當初先皇後病逝,聖上本無心再立後,偏偏謝家之人盯上了那個位置,用儘手段將謝靖韻送上了那個位置,連隋璟這個孩子,也來得並不光彩。

這便也罷了。

而隋璟又生性頑劣,從小至大不知惹下多少事端,雖一直有謝皇後在後邊處理乾淨,可卻也讓聖上對這個兒子越發厭惡。

這些事,謝皇後自然心知肚明,也正因著如此,她才費儘心思想讓隋璟能轉了性子,至少在聖上跟前能討些歡喜。

可卻隻是徒勞無功。

外間風雪肆虐,簷下雖有遮蔽,卻依舊有冷風灌入,謝皇後穿得單薄,被那冷意激得渾身一顫,眼神卻也清明瞭許多。

她袖袍的指尖掐入掌心,可麵色卻平和了下來,道:“多謝李公公提點。”

李沛隻道:“娘娘客氣了。”

如此,謝皇後才理了理鬢邊雲釵,轉身踏入了風雪中。

沙沙的腳步聲響漸遠,很快淹冇於風雪簌簌聲中。

永祥殿冇了動靜,隋璟也當真被送去了西山大營。

說是曆練,可誰人都知軍營中的日子如何艱難,即便隋止不刻意刁難,隋璟的日子怕也難熬,更彆提隋止將他送入那處,本就雜了私人恩怨。

江奉容依舊日日去往永祥宮請安,同往常一樣,大部分時候她都是見不著謝皇後的,殿外的宮人會將她攔下,而後隨口編個由頭糊弄。

江奉容早已習慣,即便那些個由頭實在蹩腳,她也隻當聽不出古怪,畢竟她日日前來,也不是當真多想在謝皇後跟前伺候,隻是不想失了禮數,被人抓住話柄罷了。

她既來了,謝皇後不見,便不算是她的過錯了。

隻是隋璟之事,到底讓她心底不安。

江奉容原以為隋璟被隋止送去西山大營的第二日,謝皇後便會對她發作。

畢竟此事已無轉機,謝皇後又不能去尋隋止的麻煩,便隻能將這滿腔火氣發泄在江奉容身上。

這麼多年,向來如此。

可這幾日以來,謝皇後便是偶爾見了她,也隻是神色淡淡,並未有任何刁難之舉。

見此景象,江奉容心下反而愈加不安。

這便好似山雨來之前的寧靜,表麵平和,實際上卻是暗流湧動,隻等尋到時機,一併發作。

而江奉容除卻等著那一日到來之外,什麼也做不了。

七日後,二月初六,是謝皇後生辰。

生辰宴安排在了鳴鑒宮。

還未入夜,便有宮娥端著碗碟進進出出,禦膳房的廚子從昨日夜裡便不曾歇息過。

為了這一日宴席,宮中之人更是準備了一月有餘。

外間早有帝後不和之傳言,雖然傳聞非虛,可到底並非好事。

如今大辦謝皇後生辰宴,便是有想破除謠言的心思。

夜色漸沉,江奉容帶著芸青入席落座,因著謝家求婚之事,江奉容一入殿便有三兩目光落於她身上,等她入席,便聽身側有人低聲耳語,大約是說她實在有些本事,能勾得謝小將軍不顧謝家反對,在明宣宮門口跪了幾日求下婚事之類。

這話說得並不好聽,可江奉容聽著,連臉色也不曾變,好似什麼也不曾聽見。

她如此神態,倒並非是強忍著心中不適,隻是從她入宮,難聽的話聽了不知凡幾,宮中那些婆子說話可冇有這些官家小姐講究,隨口說出的話便滿是臟汙,那些話她都能忍下來,如今隻是兩個官家小姐的編排之言,她自然能麵不改色地聽完。

隻是恰在她們說得興起之際,卻聽一道清越聲音響起,“孟大人是狀元出身,二位小姐在上京也頗有才學美名,想來也定聽過羅洪先的‘閒談莫論人非’之言罷。”

那兩個官家小姐正是禮部侍郎孟庭的兩個女兒,身著淺青色裙裾的喚作孟靜宜,另一著鵝黃色裙裾的則年紀稍小,喚作孟靜瑤,二人皆是一母所出,所以自幼關係親近,幾乎無話不談。

孟庭因著手頭事務耽誤,入宮的時辰稍晚了些,這會兒正在趕往鳴鑒宮的路上。

孟家二女聞聽此言,下意識抬眼瞧去,卻正好對上一雙發沉的眸子,心頭這才湧上懼色,慌亂地要伏地請罪,隋止卻抬手令二人起身,道:“何必如此,孤不過是來時恰好聽得稚童誦讀此句,便覺其中頗有幾分意趣,方纔在二位小姐麵前提及罷了,二位落座便是。”

孟家二女隻得又戰戰兢兢落了座,卻直至隋止離開,也不敢再開口多言半句。

江奉容與二人本就相隔不遠,能聽得二人相談之言,自然也就能聽清隋止所言,不由彎了彎唇角,她知隋止所言雖聽著並無苛責之意,可卻隱含深意。

隋止自東宮過來,一路上哪裡能遇上什麼稚童,況且這句“閒談莫論人非”乃是警世之言,尋常人聽來隻覺警醒,哪裡又會有什麼意趣,他故意如此說,不過是諷刺孟家二女空有才學之名,卻還不如稚童懂得為人道理,也是丟了孟父臉麵,更是辱冇了孟家門第。

她瞥見此時那孟家二女正麵紅耳赤地低垂著眉眼,想來也是聽出了隋止話語中的諷刺之意,正覺羞燥難當吧。

雖然江奉容並未真正在意她們所言,可在這種時候有人願意站出來為她撐腰,她想,倒也不算壞事。

至少,讓她壓在心頭的鬱氣紓解許多。

而正在這時,外間傳來宦官尖細聲音,道:“皇上,皇後駕到!”

江奉容連忙起身,與百官一同拜伏行禮。

聖上與謝皇後攜手而入,等在高位處坐定,便抬手讓眾人起身。

眾人又道:“謝皇上,皇後孃娘。”

而後才各自起身落座。

帝後已至,宴席便也算是正式開始。

殿內推杯換盞之聲雜亂,殿外亦有身著羅裙的女子魚貫而入,等樂聲一起,便扭著腰肢翩翩起舞。

江奉容雖不擅飲酒,可卻也知不能失了禮數。

她算著時辰,等向帝後道賀的幾位大臣落座,她便緊隨其後端起酒杯起身亦向二人道賀。

不論實際如何,至少明麵上江奉容是自小養在謝皇後身邊的,今日是其壽辰,她恭恭敬敬地向謝皇後敬這一杯酒,也是應當。

所以此時她舉杯道出賀詞,又將費心尋來的名家畫卷奉上,高位上聖人也隻神色淡淡,甚至未曾多瞧她一眼,便頷首欲要讓她落座,謝皇後卻先讓身側宮人將畫卷收下,又笑意盈盈道:“陛下,阿容前幾日來永祥殿請安時,還與臣妾說她為了給臣妾慶賀生辰,特意學了一曲舞,左右底下這些歌舞瞧著也是無趣,不如讓阿容獻上一舞,也算不辜負她這些時日費心苦練。”

謝皇後此言一出,江奉容心中便明瞭,她這是起了刻意刁難的心思。

且不說江奉容本就不擅歌舞之道,即便她當真有這本事,那日在昌慶殿所受的腿傷也還不曾痊癒,若是作舞,隻怕免不了加重傷勢。

偏偏謝皇後話中全然不曾留有餘地,甚至說她為了此次生辰宴苦練多時,這不僅讓她無法再開口拒絕,還讓席中之人看向江奉容的目光中多了幾分鄙夷,將她當作隻滿心想著自個出風頭之人。

江奉容略去那些不算友好的目光,儘可能冷靜下來思索該如何應對眼下局麵,既能不依著謝皇後的要求獻舞,又不至於當眾讓她麵上難堪。

她思忖片刻,正欲開口,聖人卻先點了頭,“今日是你生辰,想讓她舞,那讓她舞便是。”

今日是謝皇後的生辰宴,聖人又是有心在底下人麵前做出恩愛姿態來,自然不會在這件小事上駁了她的麵子。

應下,也是情理之中。

隻是聖人發了話,江奉容便再冇有拒絕的餘地。

眼下她舞與不舞,舞得好與不好,竟都是過錯。

江奉容在心底輕歎一聲,但還是在謝皇後讓她下去準備之時,屈身應了個“是”。
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