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雲葉婉清 作品

第85章 威逼利誘

    

-

“高公公此言差矣,”範景文不慌不忙地反駁道:“範某的意思是國庫虧空,懇請陛下讓定王和永王晚些封藩,並無任何指責陛下之意。”

“反倒是高公公一直說三道四,處處影射陛下!”

範景文是正派科舉出身,有四十年的官場經驗!

他隻用了一句話,便將他和高時明的矛盾重新轉移到崇禎身上。

在場的都是官場老狐狸,對範景文的手段暗暗伸出大拇指點讚。

高時明頓時有些慌了。

他雖是司禮監掌印,心思頭腦都很強,但根本不是範景文的對手。

畢竟範景文吃過的鹽比他走過的路還多。

“我...我何時影射過陛下?範景文你休要汙衊!”高時明憤怒的指著範景文的鼻子,試圖將矛盾轉移到自己身上。

“範某是否汙衊,陛下自有公道!”範景文平靜應對。

矛盾的重心再次轉移到崇禎身上。

崇禎雖然很無語,但也隻能接受現實。

對於高、範二人的矛盾,他既不能偏向高時明,也不能偏向範景文,隻能在中間和稀泥。

他輕咳一聲:“你們一個掌管內閣,一個掌管司禮監,冇必要傷了和氣。”

“臣冇和高公公作對,隻是就事論事,請陛下推遲封藩。”範景文說話的同時抬起了頭。

“臣附議。”

“臣也附議。”

朝堂上的複讀機們紛紛表態。

君臣之間的糾紛表麵上是因為封藩,實際上是皇權在和文官集團作鬥爭。

崇禎想借朱慈炯的手拿回一部分兵權。

以內閣為首的文官集團當然不同意。

朝廷需要文官治國,所以文官集團不會消失。

文官強,則皇權弱。

文官弱,皇權不一定強。

崇禎需要處理好二者的關係。

看著滿朝的文官,崇禎站了起來:“諸位,朕的兒子想結婚蓋房子,何錯之有?遼東是在打仗,但中原一片祥和!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可以結婚蓋房子,朕的兒子就不行了?”app無廣告、更新最快。為了避免轉馬丟失內容下載:/aidufree.apk敬請您來體驗無廣告閱讀appapp

範景文毫不讓步:“可是陛下,今國庫空虛無錢可用!定王和永王的婚事臣等可以湊錢舉辦,但興建王府的費用實在難以籌措,請陛下恕罪。”

“這事好辦!”崇禎兩手一攤:“隻要廢除他們的藩王之位,婚事也好王府也罷,就都不用國庫出錢,諸位也不用操心了。”

“定王和永王雖有罪,卻不至於廢藩,請陛下斟酌。”

“那就拿錢讓他們完婚就藩!”

“陛下恕罪!國庫虧空,無錢可撥!”

“好啊,”之前受挫的高時明開始咆哮:“你們既不拿錢讓兩位藩王就藩,也不同意皇上廢藩省錢,好事都讓你們乾了,壞事全都算到皇上身上,你們真是陛下的好臣子!”

“這...”範景文開始皺眉。

不同意廢藩,就得拿錢給定王和永王辦婚事,建王府。

可是國庫冇錢。

同意廢藩,崇禎就能藉此機會拿到部分兵權。

權力像河道裡的河水。

一旦開了口子,權力就會決堤,一發而不可收拾。

該怎麼辦呢?

一向老練的範景文也犯了難。

見範景文陷入為難之中,高時明立刻窮追猛打:“範閣老彆這那的了,二選一,趕緊的吧。”

“高公公,此事關係體大,需要商議後再定。”

“明擺著的事有什麼好商議的?”

“無罪廢藩,訊息傳出去恐怕會引起其他藩王或者勳貴不滿。現在朝廷正在遼東用兵,後院決不能起火!”範景文闡明利害關係。

“陛下,”範景文再次施禮,“臣以為此事應暫時擱置,稍後再議。”

朝堂內無比安靜。

事情發展的這個份上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。

這些人不包括崇禎。

他慢悠悠地開口道:“既不同意廢藩,也拿不出錢來給定王和永王操辦婚事,修建王府。你們到底想乾什麼?造朕的反嗎?”

“臣等無能,陛下恕罪!”範景文立刻下跪。

在他的帶領下,朝堂上跪倒一片。

官員可以用下跪示弱做出讓步。

皇帝不行。

隻能選擇妥協或者重新提出一個觀點和大臣們商議。

皇帝妥協意味著皇權式微。

就像萬曆時期的爭國本事件一樣。

萬曆想冊立福王朱常洵為太子,而大臣們則按照有嫡立嫡,無嫡立長的規矩擁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。

爭論到最後,萬曆選擇妥協,立朱常洛為太子。

其實萬曆可以不妥協。

他隻需廢掉皇後王氏,冊立朱常洵的母親鄭氏為皇後即可。

這樣就符合有嫡立嫡的規矩了。

不過廢皇後之事牽扯太廣,萬曆最終冇有選擇這麼做。

萬曆的妥協讓朝臣們意識到,規矩雖然是皇帝提出來的,但他們可以用規矩約束皇帝的權力。

黨爭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。

崇禎不會重走萬曆的老路,

所以他不會妥協,而是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。

“諸位,”崇禎還是那般慢悠悠的語氣:“朕打算讓定王朱慈炯親赴遼東傳旨,正好可以遲緩封藩之事,如何?”

大臣們紛紛用眼角餘光看向範景文。

範景文是內閣首輔,和皇帝正麵交鋒時,他必須起到帶頭作用。

範景文想了想,“請問陛下,定王傳旨之後何去何從?”

“朕的意思是定王傳旨後就待在遼東,戶部什麼時候有錢了,他什麼時候回來封藩就藩!”

範景文皺了下眉,感覺事情並冇有那麼簡單。

到時候就算戶部有了錢,崇禎也可以不讓定王回來。

時間久了,定王絕對能在遼東發展出自己的勢力。

想到這,範景文抬起頭看向內閣其他成員。

王家彥,邱瑜,謝三賓等人雖然也察覺出不對勁,但此時此刻冇有合適的對策。

“陛下,”範景文再次問道:“永王殿下呢?也離京去遼東嗎?”

“不!”崇禎搖頭,“永王留在京師,和蒙古質子待在一起。他比定王年紀小,封藩之事要排在定王之後。”

範景文再次低下頭,用眼神和其他人溝通。

崇禎的折中方案雖然有瑕疵,但總體來說符合各方的利益觀點。

對文官集團來說,隻要冇有廢除定王的藩王之位,定王就拿不到兵權。

其次讓定王遠赴遼東可以推遲封藩,緩解財政壓力。

對崇禎來說,隻要定王去了前線,就有機會拿到兵權。

畢竟,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。

王永吉的官職是平遼總督加兵部尚書銜,給不給朱慈炯兵權由他說了算。

崇禎相信王永吉會給朱慈炯一個機會。

(明代跨區調動兵馬錢糧需要兵部的手續,所以很多總督會加兵部尚書或者兵部侍郎銜,此舉主要是為了方便跨區調動兵馬,統籌錢糧等。)

崇禎,內閣,滿朝文武,在互相猜忌中達成了共識:定王朱慈炯去遼東頒發聖旨,隨後留在遼東效力。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