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毒素小說
  2. 牛吏
  3. 368.甩鍋大戰
天下九九 作品

368.甩鍋大戰

    

-

[]

劉秀好像寫信寫上了癮,在以赤伏符宣揚自己是合法君主的企圖失敗之後,又親自給劉鈺寫了封信。

劉鈺依舊拿到朝堂上公開討論。

皇帝說道:“不義帝說,自王莽亂政以來,天下擾攘,盜賊蜂起,百姓苦於戰亂十餘年,破家亡身,屍骸遍於道路。如今比及二十年前,人口減少不知有多少。他劉秀鎮撫關東,安集百姓,複興漢室,穩定社稷,我劉鈺平定關西,攻滅巴蜀公孫氏。如今天下隻因有我二人,百姓不得休息。我二人皆為高皇帝之後,劉氏一家,何必非要兵戎相見?他願與朕罷兵言和,以函穀關為界,分為東西漢,各安百姓,使天下息乾戈。。。眾卿以為如何?”

“陛下,此事萬萬不可!”侍郎金丹第一個站了出來,說道:“自古天下一家。古之聖王,如炎黃二帝,各有天下之半,尚要大興兵戈,戰於涿鹿之野,何況當今?黃帝之後,堯舜繼之;堯舜之後,夏禹興起;夏失其德,天下複亂,成湯伐之;紂王無道,武王伐之;周室日衰,天下崩裂,諸侯各行其道,百姓不堪其苦,秦王並天下,不修仁德;高皇帝奮起,一統山河,漢室之德佈於天下。大漢乃一家之天下,豈能分為兩半?陛下欲行大道,豈能阻於函穀關?關東之民皆引頸西望,望長安之王師,陛下之車駕,如稚子之盼慈母。請陛下興義師,伐無道,使天下重歸一家,使萬民皆沐漢德。”

皇帝摸了摸頜下的小鬍子,心道:朕的龍顏,真的像慈母嗎?這個比喻有點不倫不類呀!大名鼎鼎的光武皇帝,竟然成了他口中的無道之君,咱一個後世**絲變成興義師的有道之君,這個感覺還是比較爽的。

這時博士馮衍出列道:“陛下,劉秀此舉,不過是假作仁慈、沽名釣譽罷了。他若真作此想,為何容不下同姓之劉永,非要攻滅梁國?當年劉秀據有河北,更始帝召之回京,他若真為天下著想,隻要遵詔命,交出河北之地,天下早就安定了,何至於至今仍兵戈不息?如今關東百姓貧苦,劉秀糧草不濟,無力西顧,故以此說蠱惑陛下,待其修繕甲兵,積聚糧草,一有餘力,必將揮兵西進,與長安爭雄。陛下切不可中其緩兵之計!”

劉鈺點了點頭,馮衍說的對,劉秀此舉不過是緩兵之計罷了,他隻要有三五年時間,恢複國力,就會選擇性地忘記要百姓休息這話,一定會挑起乾戈,必欲消滅劉鈺而後快了。

吏部侍郎穀恭說道:“當年景帝削藩,七國叛亂,景帝使周亞夫將兵討之,使天下重歸一統。按照不義帝的說法,是不是不該興兵,而是複七國之地,使其各安其境?反正都是劉氏之子,用不著大動乾戈。不義帝為景帝之後,他為何不去問問先祖,這天下到底該不該一統?”

眾臣紛紛附合,許多人更是上奏說,請皇帝立即發兵關東,攻滅不義帝劉秀。

劉秀大概想不到,他的一封信,竟起到了反作用,使長安朝堂上的聲音出奇地一致,都是要立刻開戰,統一天下。

等到大臣們議論得差不多了,劉鈺開口道:“不義帝之言其實也有道理,再打下去,百姓確實太苦了。”

這一句話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,原本吵吵嚷嚷的聲音全都靜了下去,大臣們都看著皇帝,懷疑自己的耳朵出了問題。

難道皇帝真的喝了劉秀這碗**湯,休兵罷戰,任大漢東西分裂?

“朕欲聽從劉秀之言,讓百姓休養生息,不過有三個條件。”

皇帝稍停了停,又說道:“其一,為解黎民之苦,朕欲請劉秀免關東之賦稅,和朕一樣,免兩年之後,再恢複大漢舊製,三十稅一;其二,今年天下有旱災、蝗災,眼看又是個欠收之年,因屯田之利,關西倉廩充實,尚無缺糧之憂,但關東人多,百姓乏食,餓殍遍地,朕憐百姓之苦,不忍見其慘狀,欲請劉秀開關塞,使關東無糧之民,皆可入關求食,朕將大開官倉,賑濟百姓,絕不使百姓餓死一人;其三,劉秀欲以函穀關為界,分東西二漢,如今洛陽在朕之治下,為將士血戰所得,若是白白給了劉秀,將士們焉能答應?若是劉秀以邯鄲來換,朕可以考慮,洛陽為天下之中,城大而堅,更勝邯鄲,朕為了天下百姓,不與他計較,寧可吃了這點虧。卿等看如何?”

鄭深道:“劉秀提議要息乾戈,分東西而治。陛下若是答應,則中其緩兵之計,陛下若是不應,劉秀便可說陛下窮兵黷武,不恤百姓,將天下紛爭的罪名,加在陛下身上。陛下提出三個條件,條條在理,劉秀若是答應,則失其民,失河北,無以爭天下,若不答應,則將承擔兵戈不息的罪名,陛下此舉,實在是高妙。”

鄭深這話,正說在了要害之處。

劉秀明知道劉鈺不會答應息兵,為什麼還要寫信來說這些廢話?

他不過是在打輿論戰。

劉秀是想告訴天下百姓,他們得不到和平,一直在遭罪,其罪不在他劉秀,而在長安建世帝。他想讓天下人看看,他劉秀都不想打了,劉鈺卻不肯善罷乾休,非要動刀動槍,害得天下不寧,黎民受苦。

說到底,這是劉秀在甩鍋,自己占據道德至高點,把屎盆子硬扣在劉鈺頭上。

劉鈺雖然名字叫盆子,可不想接這盆臭狗屎。他的應對就是把鍋再甩回去,劉秀製造的這盆屎還是讓他自己消化吧!

朝堂上眾臣齊齊拜下,都說道:“陛下英明!”

劉秀收到劉鈺的回信,卻不敢拿到朝堂上討論,隻是與他的幾個重臣私下商議。

劉秀將劉鈺的信向案上一丟,說道:“劉鈺小兒隻會胡說八道,如此奸滑,實在可恨!”

鄧禹道:“放牛小子真是牙尖嘴利,明知道這三件事一件也不可行,卻非要提出來為難陛下。”

-